(本网讯 通讯员 | 刘小丹)在青山绿水间追寻文化根脉,以青春热血赋能传统新生。暑假期间,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实践团队深入恩施、兴山等地,以“传承+创新”为双翼,用数字化传播解码非遗密码,以创意设计激活千年文脉,执画笔妆点乡村风貌,播美育种子润泽童心。这场跨越山水的实践之旅,既是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亦是专业智慧与乡土需求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见证青春如何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为乡村振兴绘就新篇。
“寻梦恩施,探访非遗”实践团队——以创新传播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该团队走进恩施,以传承与传播当地特色非遗文化为使命,深挖其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成员们穿梭于恩施山水间,沉浸式体验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的经纬之美、傩面具雕刻的匠心神韵,并深度参与茶道研学、非遗舞蹈传承。





通过十余场深度访谈,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倾心对话,汲取守护文化的智慧力量。基于田野调研,他们创新设计非遗可视化海报,匠心拍摄纪录片与短视频,以青年视角为恩施非遗注入新时代生命力。
这场文化探访之旅,既是脚步丈量非遗版图的广度,亦是心灵触摸传统精神的深度。未来,团队成员将继续以倾听者、记录者、传播者的身份,让非遗之美跨越时空,绽放于更多人的视野中。
“昭君故里筑梦队”实践团队:以“文化调研+创意设计”激活千年文脉
该实践团队奔赴湖北兴山,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他们以“调研-设计-传播”为路径,让专业智慧在田野生根。团队循着昭君故里的历史足迹,聆听王昭君从山野少女蜕变为和平使者的故事,对话文化传承者,触摸千年文脉。



在融媒体中心,他们学习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索文旅新表达。峡口镇基层治理的烟火气中,他们与干部共议防汛民生,记录“文明积分制”的治理智慧,定格百岁老人与“老来乐”文艺队的笑容。设计组以创意为桥,完成社区宣传手册、环境改造蓝图、文艺队标识及柑橘品牌包装,每一笔设计都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
在这次实践中,团队不仅用创意设计为兴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古老的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当地的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为乡村执画笔”实践团队——用艺术点亮美丽乡村 绘就文明新风景

该团队走进长岭社区,以画笔为媒,将斑驳墙面蜕变为艺术画卷,让平凡石墩化身“网红打卡点”。他们通过“调研-设计-绘制-维护”的全链条服务,将居民的心愿转化为墙上的斑斓风景,为社区注入青春活力与文明新风。自2022年起,这支师生团队便与腾龙、长岭社区结下深厚情谊。他们深入调研居民需求,将卡通童趣、自然花卉等元素融入石墩与墙面,让艺术与生活浑然天成。如今,孩童在彩绘石墩旁嬉戏,居民们驻足打卡拍照,原本单调的角落成为社区最灵动的风景线。





四年坚守,团队累计完成超400平方米墙绘,妆点150余个石墩。从设计理论到实践落地,学子们深刻践行“设计为民”理念。如今,多名已毕业的学长学姐带着工作经验回归,以专业力量持续助力社区美化。一笔一画间,青春与社区共生长;一墙一景里,文明与温情悄然绽放。这支团队用坚守与创新,让社区“颜值”与“内涵”双蝶变,更将暑期实践书写成服务社会的生动篇章。
“美学育苗,艺术润心”实践团队——打造“多维美育”社区课堂
该团队连续四年深耕腾龙社区,三年携手长岭社区,他们以艺术为纽带,带着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走进社区课堂,用创意与温度浇灌孩子们的艺术梦想。






课程涵盖“创意手工坊”“非遗技艺传承”“设计思维启蒙”“自然美学探索”四大板块,并创新融入“模拟法庭”法治教育环节。孩子们在黏土雕塑中解锁创意密码,在剪纸、陶艺中触摸传统文化脉搏,在设计思维训练中激发想象力,在自然写生中感悟万物之美。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程,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艺术视野,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法治意识,让美育的种子在心底悄然生根。社区居民纷纷为团队点赞。团队以行动诠释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用青春热情播撒美育种子,以艺术之光点亮社区未来。
解码非遗,激活文脉;执笔绘梦,美育润心。武汉晴川学院设计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用一场深入肌理的实践,完成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的深情对话。他们解码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根魂;他们描绘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乡村的梦想;他们点燃的不仅是兴趣,更是未来的星光。这不仅是一次暑期的历练,更是一场青春的奔赴。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智慧赋能乡土,以设计服务人民,交出了一份闪耀着青春智慧与家国情怀的“实践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