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之星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晴川 / 晴川之星

熊胜杰:拾光中的筑梦人

时间:2025-08-18    作者:     浏览次数:

熊胜杰,男,1991年6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2013年毕业于武汉晴川学院(原武汉大学珞珈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先后任中建三局工程项目电气工程师、电气施工负责人、分公司部门副经理(主持工作)。现任中建三局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北方分公司央视涿州项目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副经理、项目总监,其团队主持的项目先后荣获“全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和“鲁班奖”国家级荣誉。

熊胜杰在单位

从珞珈校园的青涩学子到国家级项目的领军者,熊胜杰用十余年的坚守,在建筑行业的沃土上播撒下“笃行”的种子,而央视涿州项目的熠熠光彩,正是他与团队点亮的“白鹭微光”。这份光芒里,有专业的沉淀,有担当的温度,更有对理想的执着。


从校园到职场:十年磨一剑的蜕变

2009年,熊胜杰走进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堂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他不满足于书本知识,通过学术活动与社团实践,提前完成了从“知识接收者”到“实践探索者”的思维转变。这种“理论+实践”的成长模式,为他日后应对复杂项目挑战埋下了伏笔。

熊胜杰(前排左一)与大学室友、同学合影


2013 年入职中建三局后,熊胜杰的成长路径清晰而扎实:从基层电气工程师到施工负责人,再到分公司部门主持工作的副经理,每一步都踩在“实干”的节点上。七年参与七个项目的经历,让他在工程管理、技术攻坚、团队协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锻造出“遇事不避、迎难而上”的职业品格。


央视涿州项目:年轻团队的“领头雁”

2022年,国家级重点项目——央视涿州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熊胜杰以项目党支部书记、副经理、总监的多重身份,成为这支年轻团队的“主心骨”。央视项目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肩负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发展的战略使命,工期往往被严格压缩。面对新员工占比高、施工难度大的双重挑战,他用“以身作则”代替“发号施令”:

◆寒冬值班时,新员工尚未到岗,他已完成现场首轮巡查;

◆技术瓶颈前,他带领团队扎根现场,逐个破解难题;

◆安全管理上,他推动建立标准化体系,最终摘得“全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不仅攻克了项目建设中的诸多难关,更收获了建筑行业的最高荣誉“鲁班奖”。正如新员工巫伟龙所说:“他的身影,就是我们的强心剂。”这种“于挑战中成长”的团队文化,正是“白鹭微光”的核心内涵——个体的光芒虽弱,汇聚起来便能照亮前路。

熊胜杰(左三)与项目团队成员合影


笃行背后:“解决问题”是不变的信仰

“面对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找到解决办法!”这句话是熊胜杰的口头禅,更是他的行动指南。在央视涿州项目初期,年轻团队经验不足,他便化身“导师”,将自己的经验拆解成可复制的方法:

◆建立“每日巡查+每周复盘”机制,让问题暴露在萌芽阶段;

◆针对技术难点,组织跨部门研讨会,鼓励“头脑风暴”;

◆用“老带新”结对模式,加速新员工成长。

这种“问题导向”的工作方法,让团队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能力跃迁,也让项目从图纸上的线条变成了现实中的地标。而项目获得的国家级荣誉,不过是这份“笃行”自然而然的结果。


薪火相传:微光成炬,笃行致远

所谓“白鹭微光”,既是个人在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也是团队在挑战中的携手同行,能照亮更多筑梦人。熊胜杰的成长轨迹,对母校学子而言,是一份鲜活的教材,与校训“明体达用、抱璞开新”相辉映:它告诉后来者,“明体”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用专业思维解构世界;“达用”不是急功近利,而是用实干精神回应挑战;“抱璞”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以纯粹之心对待事业;“开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协作中突破局限。从七个项目的摸爬滚打,到央视涿州项目的攻坚克难,他用行动诠释了“拾光笃行”的深意。

熊胜杰和家人


作为珞珈学院的校友,熊胜杰始终铭记“饮水思源”。在母校 20 周年校庆之际,他的寄语真挚而厚重:既感谢学校赋予的专业底色与成长平台,也期盼母校能在新的征程中“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这份牵挂,恰是“白鹭微光”的另一种折射——个体的光芒,永远与培育它的土壤紧密相连。

寄语:饮水思源,作为校友,我深切感谢学校的栽培,也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在20年华诞之际,预祝校庆活动圆满成功,祝愿母校积历史之厚蕴,宏图更展,再谱华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