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师说
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晴川 / 晴川师说

满丛英:用“心”点亮学前教育的每一颗星

时间:2025-09-26    作者:     浏览次数:

在武汉晴川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深耕学前教育多年,曾主持教育部供需合作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3项,主编教材3部,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门,发表论文20余篇;并多次荣获学校“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她如春风化雨,用爱守护每一颗稚嫩的心灵,为学生点亮前行的路。她就是外国语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满丛英老师。

从心理学到学前梦

走进满丛英的办公室,几本翻旧的《学前卫生学》教材静静躺在桌上,见证着她多年的教学积淀。衣着朴素、言语温和的她,被学生亲切唤作“满姐”。她的课堂从不沉闷——学生们可能刚讨论完“海姆立克急救法”,转眼就分组演练婴儿心肺复苏,教室里模拟警报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

满丛英与学前教育的缘分,源于对儿童心理的着迷。本科学习心理学并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后,她意识到“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在童年”。当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她毅然投身其中,主编的《学前卫生学》教材也成为学生的实用宝典。

课堂就是实战场

“满老师,孩子噎住了怎么办?”在一次《学前卫生学》课上,学生提问。满丛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自制微课视频,随后搬出婴儿模型:“现在分组演练,5分钟后抽查!”教室瞬间“炸锅”,学生们手忙脚乱练习,还有人模仿家长惊呼“救命”。

这正是满丛英独创的“三级三段探究式”教学:课前线上自学,课中实操演练,课后拍摄视频作业。学生杨梦露记忆犹新:“拍‘骨折包扎’作业时,我把室友胳膊勒出红印,满老师笑说‘力度要温柔,但步骤不能错’。”

她不断推进教学创新:建设知识图谱课程、录制微课、引入企业导师示范护理技巧。2023年,该课获评湖北省一流课程,学生竞赛获奖率持续攀升。

24小时“实习热线”

2024年9月,在北京幼儿园实习的陈洁,差点崩溃。班上孩子们都太小了,每天就是处理他们的吃饭、睡觉、二便,有时孩子不吃饭,家长还会投诉她“不会带孩子”。她给满丛英发微信:“满老师,我是不是不适合当幼师?”

满丛英立刻拨通语音:“先排查生理原因,再观察情绪问题。”她指导陈洁记录孩子饮食规律,寻找问题,比如青菜、萝卜口感不好,幼儿通常都会吐出来。陈洁慢慢地调整自己,做得越来越顺手。一个月后,家长送来锦旗“师恩深似海”,陈洁激动地说:“满老师,我长成家长信任的样子了!”满丛英也很开心:“陈老师真棒,这就是身为老师的幸福。”

这样的“救援”不止一次。学生唐娇阳刚到北京实习,工作强度大,想家、失眠,还有点水土不服,被孩子们的保育工作折腾得情绪低落。满丛英多次电话,倾听她的心声,经常一个电话就是2小时。学生沈瑞铭实习期间突发肠炎,第一个打电话给满丛英哭诉:“满老师,我肚子很痛,需要去医院,可我在上班。”“你马上跟带班老师和负责人请假,去医院,不要挂电话。”满丛英立刻安排相关老师去帮助她,了解情况。河南实习生张金焱也是和满老师有说不完的工作烦恼和工作幸福时刻。

学生们笑称:“有事打满姐的电话,专治实习‘emo’!”

带学生“闯关”

暑假期间,满丛英也没闲着,2023年暑假,她带队到湖北宜城支教,陪着学生们吃住,开展各项活动,教孩子们唱红色歌曲,让红色基因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在传统节日时,和孩子们一起包粽子、做香囊,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专业特长,为孩子们带来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用艺术和运动点亮孩子们的生活。她还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这段经历被写成案例《“三主体三思维”助推乡村教育》,获评全国社会实践优秀作品。

2024年暑假,满丛英又带队到广水黄土关中心小学支教。学生们一开始面对艰苦的教学条件有点不知所措。满丛英鼓励大家:“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们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她带领同学们就当地留守儿童展开一系列的访谈与家访,后来又指导学生基于家访记录撰写调查报告,备战“挑战杯”。

在另一次指导“挑战杯”大赛中,童青玉同学准备数据统计总出偏差,满丛英陪她熬到凌晨一两点,对数据的SPSS操作耐心指导:“显著性水平就像筛子,数据是豆子,别让漏网的‘坏豆’影响结果!”最终,团队拿下湖北省三等奖。学生王红之参加“华文杯”师范生技能大赛,满丛英亲自指导她的PPT和道具细节:“这个要启动幼儿的感官,同时体现我们五感重要性,让孩子们融入探求自然的乐趣中去!”

“教育不是灌输,是依势而成。”满丛英常挂嘴边的话,正是她教学的写照。她的电脑里存着上千条学生视频:笨拙却认真的急救演练、实习中的点滴成长……每一帧都是她用“心”点亮的教育星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