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3年的6月,对于高考刚刚结束的陈慧祯来说,原本是一个心灰意冷的夏天。但是因为一份《楚天都市报》,她重新打开了一扇窗,走进武汉晴川学院(原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开启了绚烂缤纷的大学生活。
5年后的今天,从晴川毕业担任公职人员的她,讲述了她与一份报纸、一个学校的故事——
楚天都市报3月27日讯(记者杨琴)网络时代,静下心来读报纸的年轻人不多了。不过,楚天都市报有这样一位年轻的“老”读者,每天不翻一下报纸就会觉得缺失了什么不自在。她叫陈慧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伢,今年23岁,去年参加三支一扶招考,离开父母,在安陆市王义贞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上班。
她称记忆里,家里一直都有报纸,她从学会认字就开始看都市报了。现在只身一人在基层工作,只有拿起手机翻看楚天都市报掌报,才感觉好像回到了父母身边。
曾经读完报纸才写作业
陈慧祯从小家住江汉区电力社区,父母都是电力系统的普通职工,爸妈都喜欢读楚天都市报,家里也一直订阅。
上小学时,中午放学一回家就能看报纸,家里是木地板,除了冬天,就喜欢把报纸摊在地上,趴地板上看报纸,还能晒晒太阳。初中和高中,就是下了晚自习回家,一回家就拿报纸看。
她说,家里的读报仪式感特别强,大家每天不读完报纸都不干其它事情。爸爸主要关注国内外时政和体育,妈妈看报最仔细,啥都看,一字不落,包括小广告,她本人最喜欢看《汉味茶馆》。而我,只有看完当天的新闻,才会写作业。记得《汉味茶馆》里有个老板娘和一个叫滴滴哒的伙计。她笑眯眯地回忆:“虽然我是武汉人,但是平时蛮少接触俚语。有一次,我还在家和爸爸比赛,看谁说的俚语多,看谁说得更地道。我爸特认真,他就是喜欢过嘴瘾,妈妈则在一旁笑看着热闹。”
填志愿多亏楚天都市报帮忙
2013年6月,高考结束,填报高考志愿成为陈慧祯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陈慧祯回忆,不知道是气候原因还是当时青春期逆反,只记得那段日子里她特别烦躁不安,不管爸妈说什么都听不进去。本来已经取得华中农业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却因数学一门考试失利而成为泡影。对于填报高考志愿心里也不再抱任何期望,只想破罐子破摔,至于高考志愿是填同学们推荐的首义学院,还是报家里建议的三峡大学,她都觉得无所谓了。唯有每天翻翻报纸才能平复一下心情。有一天,恰巧看到楚天都市报刊登的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报道,图文并茂,她一下子就被文章里对学校的各种介绍深深吸引,瞬间心头又燃起了期望,迫切想要去这所美丽的校园继续求学。赶在高考志愿系统关闭前,打开电脑改了填报志愿: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会计学专业。
翻阅掌报感受父母陪伴
2017年6月,陈慧祯被录用到安陆市王义贞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住镇政府职工宿舍。谈起基层工作体验,陈慧祯坦言,刚到这里时很多不适应。宿舍漏雨,耗子还多。在窗口工作,面对的是群众反映的重复问题,必须不厌其烦一遍一遍解释。还经常需要走村入户,有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记得去年8月,和同事们去入户精准扶贫,从乡镇下到村里,挨家挨户走访。还有医保系统更新,跟人口普查似的,一一核对人员信息,有的村会计不会操作电脑,她还负责教他们或者帮他们操作。
每次在外面跑了一天回到办公室,陈慧祯会习惯打开手机翻翻楚天都市报掌报,只有在这时,她才会感觉回到了父母身边,回到了家乡。说到这里,陈慧祯抿抿嘴,用手推了推眼镜,羞红了脸颊。
《楚天都市报》报道链接